电影孔子内容简介
公元前六世纪,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,各诸侯国割据一方,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。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气势磅礴的时代,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。在这个时代中,有战争、有英雄,有思想、有著作。中国史称为"春秋"时代。
孔子名丘,字仲尼。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——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,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,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。
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,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。虽曾仕官于鲁国,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,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。
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,传播其思想,想与整个时代抗争,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,不容其主张。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,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,甚至曾被世人误解。
于晚年返乡祖国--鲁国,他归而不隐,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,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。但是,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!殁后,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,尊谥"大成至圣先师"。
扩展资料
角色介绍
孔子
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儒家创始人。春秋时期鲁国人。名丘,字仲尼。孔子是全片的核心。也是正反双方争斗交战的焦点。
从51岁官仕鲁国开始,胸怀伟大抱负、矢志匡平乱世的孔子,对鲁定公的知遇之恩尽心图报,与鲁国霸道的“三桓”之间或敌或友地明争暗斗,与敌国君主齐景公、大夫黎鉏针锋相对、寸土必争。片中人物矛盾纠结迭起、斗争紧张激烈。
孔子也并不是“一个人在战斗”,有温情和睦的家人,也有紧紧追随生死相伴的众多弟子门生。更有一位被传为“圣人绯闻”的卫国艳后“南子”。影片时间跨度20余年,涉及到春秋诸国的故事,于乱世的冲折与混乱中,唯见旷世一人——孔子。
季孙斯
春秋鲁国大夫,“三桓”之一。谥号桓子。季孙氏一支为鲁桓公子季友后裔。鲁定公五年(前505),父季平子死后,继任为卿。实权一度被家臣阳虎掌控。鲁定公九年平定“阳虎之乱”后,开始掌握国相实权。鲁定公十二年,接受孔子“堕三都”计划,让孔子代理国相,任子路为家臣。
同年,接受齐景公所赠乐女、文马,冷落孔子,使孔子出走。鲁哀公三年(前492)临终前,嘱其子季孙肥召回孔子相鲁。事迹见于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《论语》等。
颜回
孔门十哲之一。春秋末鲁国人。字子渊,又称颜渊、颜子。生活箪食瓢饮,贫居陋巷。13 岁拜孔子为师,终身追随孔子。在三千弟子中,只有他最得孔子“仁”的真传。鲁定公十年(前500),随孔子参加夹谷之会。鲁定公十二年,支持孔子“堕三都”计划。
后从孔子周游列国。在旁人眼里,出身寒门的颜回未免有点迂腐,甚至是呆头呆脑,但孔子在他身上看见了当年的自己。视他为最佳衣钵传人,然而造化弄人,颜回英年早逝。孔子悲叹:“天丧予!天丧予!”。
南子
春秋时期卫灵公夫人。宋国贵族女。又称釐夫人,姓子。原与宋国公子朝相好,受卫灵公宠幸。鲁定公十四年(前496),告发太子蒯聩谋图行刺,蒯聩出逃。同年召见孔子,子路获知后不悦。鲁定公十五年,与卫灵公同车出游,孔子被安排乘车随后,孔子认为受辱离开卫国。
鲁哀公三年(前492),灵公病亡,她立蒯聩之子蒯辄( 即卫出公),后蒯聩与蒯辄争位,卫国大乱。事迹见于《史记·卫世家》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等。
鲁定公
春秋鲁国国君。姓姬,名宋。鲁昭公之弟,一说鲁昭公之子。前509 ~前495在位。政权由“三桓”掌控。定公八年(前502)“阳虎之乱”时,一度被阳虎劫持。次年起先后任命孔子为中都(今山东省汶上县西)宰、小司空、大司寇。定公十年,与齐景公相会于夹谷,取得外交上的胜利。
定公十二年,接受孔子“堕三都”计划,因孟孙氏抵抗而失败。次年,接受齐景公所赠乐女、文马,怠于政事,孔子自此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。曾多次向孔子问政。事迹见于《左传》《史记·鲁世家》等。
子贡
春秋末期卫国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,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。孔子曾称其为“瑚琏之器”。他利口巧辞,善于雄辩,且有干济才,办事通达。曾任鲁、卫两国之相。
他还善于经商之道,曾经商于曹、鲁两国之间,富致千金。为孔子弟子中首富。公元前479年,孔子逝世,孔子的弟子们为其服桑三年,唯独子贡在孔子墓旁建茅屋,住了六年,而后又去他国游历,卒于齐国。
标签:内容简介,孔子,电影